所以,尽管他在评论和选辑前人诗作的时候,大力倡导格调说,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,就很难达到他所期望的效果。通常是诗歌表达过于直露,缺乏诗歌应有的意境和美感,诗歌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大大削弱。所谓的格调,也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。沈德潜自己的诗歌创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。他是一个典型的“台阁体”诗人,作品大都为歌功颂德,宣扬封建伦理纲常,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艺术成就。
格调说的出现和流行,突出说明了当时诗歌领域内严重的拟古倾向和形式主义的作风。这样的创作风气,因为受到官方的赞许和提倡而盛行一时,影响面极大,但对于整个诗歌发展来说,没有多少积极的作用。
与沈德潜同时代的诗人中,不受此种风气影响、自成一派,且有独到思想见解和艺术特点的要数郑燮。郑燮(1693—1765年),字克柔,号板桥,江苏兴化人。乾隆进士,曾任过知县,任期内多有政声,因忤恶大吏而辞官归田。著有《郑板桥集》。他因出身贫苦,对下层平民的生活有着较多的了解和同情,为人旷达,蔑视权贵。诗、书、画都有很高的造诣,世称“三绝”。他论诗不同意王士祯的“神韵”说和沈德潜的“格调”说,主张直抒性情,反映社会现实生活。他的诗歌平易畅达,富有真情实感,为诗坛带来一股清新活泼的气息和健康向上的精神。